自贡公交网欢迎您!

1、线路查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、站点查询

3、起点、终点查询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息显示

新闻动态

信息显示

上海“定制公交”受热捧

发布时间:2016-12-04  点击次数:24525 次

      用挤地铁等公交,只要点一下APP,空调巴士就会准时在约好的地方等你,一人一座,轻松上下班。上海巴士集团宣布2016年12月5日起开通“定制公交”,这在上海传统公交企业属于首次。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,传统公交企业面对不同需求,积极谋求转型值得肯定。业内人士表示,传统企业进入“互联网+公交”,有利于做大市场,乘客获得更优质的乘车体验值得期待。但调查发现,对于传统企业来说,除了发挥线下优势外,如何进行线上深度开发和大数据综合运用,才是这条路走得更好更长远的关键。

      定制巴士不是新鲜事

      定制巴士对于上海的上班族来说,并不是新鲜事物。2013年7月,一家名为“直通吧班车”的网站上线,开线条件是每条线路须有40人以上申请,计费则按每月会员费299元、每次乘坐时再按路线长短支付5元至11元车费的标准计算。以每月22个工作日计,乘坐定制班车的每月最低消费为519元。仅仅1个月后,原本计划在当年9月正式开通的定制班车线路全部“跳票”“无期限暂停”,运营方的解释是“提供包车服务的服务公司宣布停止合作,导致‘无车可租’”。

      那么,巴士集团此次推出的“定制公交”是什么样的呢?据介绍,定制公交只在早晚高峰时刻开通,点对点直达,中间不另设站点。对需求量大的地方,会在半径1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设立几个站点,同时增开车辆。车辆全部由巴士集团提供,为纯电动环保车,分31座和35座两种车型,票价将在对乘客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后确定。前期,他们在“e乘巴士”APP上推出了10条线路,由乘客投票,票数多的线路将优先开通。此外,如有这10条线路以外的乘车需求,可以点击APP上一个“定制上下班路线”按钮。只要输入“家的位置”、“上班位置”、“上班时间”和“下班时间”,提交即可。运营方将根据需求,增加新的线路。

      先行者谋求行业突破

      “直通吧班车”的无果而终并没有影响定制巴士在申城的发展,自2015年5月“小猪巴士”在沪率先落地以来,目前在本市开展相关业务的已有嗒嗒巴士、小龙巴士等诸多企业,然而和风生水起的打车软件相比,定制班车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,特别是通勤线路比高峰时更是出现大幅回落。究其原因,除了平台企业在线下服务方面存在软肋外,盈利模式也是一大难题。

      在2015年12月针对定制巴士的调查中发现,由于点对点服务,定制巴士受到了不少上班族欢迎,但车况不佳、时不时误点、服务水平低、莫名停运等不愉快体验,也让乘客感到有些无奈。

      对此,小猪巴士上海地区总经理张卓元在接受采访时坦承,定制巴士在申城去年经历了野蛮扩张期,平台之间的线路之争异常激烈。“盲目追求规模,缺乏对线下服务关注,当时的乘客投诉率确实很高。”张卓元说,公司落沪时有9条线路,最高峰时有百余条,目前维持在10条左右,主要原因就是想解决服务问题。“目前已形成了相关制度,如用户可在发车半小时前进行退票和改签;如果车辆出现临时维修无法提供服务,将对用户提供优惠券赔偿;对司机进行定期培训,每位新入职司机进行新员工培训等。”他表示,近几个月投诉率大幅下降,未来将以每月新增20条的线路进行推广。

      通勤线路规模扩大,合适的盈利模式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。张卓元说,依靠通勤线路实现收支平衡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因此,除了提供通勤线路外,还提供企业班车定制、智能包车、接驳线路等业务,获取更多用户;此外,运用大数据提供增值服务,比如定向广告、异业合作等取得营收,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盈利链,“今后,哪家平台的增值服务开发得好,才有底气把通勤线路开得更好更长久。”

      传统公交转型面临挑战

      “以互联网的手段,实现市民集约化出行,定制巴士无疑有着积极作用。”市交通港航发展研究中心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杨俊琴表示,从2014年开始,上海市管理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新生事物,并跟踪做了相关调研。作为传统公交企业,巴士集团谋求“互联网+公交”之路值得肯定,不仅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的巴士服务,并能有效整合社会巴士资源,提升车辆运营效率。

      “如果因为传统公交企业加入,市场做大了,线路更丰富了,对上班一族来说肯定是好事。”杨俊琴进一步表示,传统公交企业有着丰富的线下管理经验,它们切入定制巴士市场,将从一定程度上倒逼其它平台提升整体服务水平。

      相对于线下服务,线上市场推广和大数据深度开发可能是传统公交企业的短板。有业内人士认为,定制巴士市场的竞争非常充分,未来要想在这个市场中脱颖而出,必然是考验运营方的整体管理水平,因此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发现和解决问题,可能是传统公交企业尽快需要补上的一课。